焰口仪式的流程与意义,放焰口有何效用?
焰口仪式,实则道教施食科仪的别称。道经《灵宝领教济度金书》第310卷载:“玉山净供、甘露净供、祭炼,皆同出一法。”今将放焰口仪式仪轨及作用与君分享。
放焰口的仪式仪轨
道教,自古便是多神信仰的宗教。自东汉末年张道陵开创道教以来,信仰神明、敬拜神威、祈求神佑,已成为其教义的核心。道教坚信,神灵无处不在,无时不在,他们观察、监视、记录着人们的言行,依据善恶原则施行奖惩。所谓“举头三尺有神明”,正是对道教神灵观的深刻诠释。历代信众为求得神佑,实现愿望,创造了众多仪式和法事,其中施食放焰口便是重要一环。道经记载:“上可消灾保帝王,下可救魂开长夜,度人无量。”焰口仪式之所以传承千年,正是因其承载着如此深厚的意义。
道教放焰口仪式发展
早期道教未曾有放焰口仪式。直至唐代,佛经《救拔焰口饿鬼陀罗经》传入我国,放焰口仪式方始有明确记载。然而,在唐代之前,道教与佛教的仪式中,与放焰口内容相似的施食仪式早已盛行,且规模庞大,普及广泛。史料记载,南北朝时期(约420-580年),佛教的盂兰盆会已在北方流行。盂兰盆会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,目连的母亲因生前吝啬而成为饿鬼,目连通过神眼目睹其母在地狱受苦,遂向佛求救,佛指示于七月十五设斋饭道场,以赎其母罪孽。此故事深合中国传统孝道观念,盂兰盆会仪式迅速传播。南朝宋时,《正一法文经章官品》中已有类似描述,称“北曹五千君官将一百二十人,治朱阳室,主收天地父母从民责饮食之鬼”。由此可知,地狱饿鬼需食,人间便有乐善好施者向其施食。道教施食仪式由此而生。隋唐时期,施食在中原地区逐渐普及。欧阳询在《艺文类聚》中记载:“七月十五,中元之日,地官校勾,搜选人间,分别善恶。诸天圣众,普诣宫中,简定劫数,人鬼传录,饿鬼囚徒,一时皆集。”道经《灵宝领教济度金书》则详细描述了施食仪式。道教以忠孝为本,视阴阳两界同等重要,向鬼魂施食,旨在劝孝,追念祖先,彰显孝道思想。佛教的盂兰盆会、放焰口、道教的炼度、施食等仪式,虽在操作程式、贡品摆放、法器使用等方面有所区别,但其核心目标一致,均为向鬼魂施食,替亡人广行功德,孝敬祖先,为生者迎福纳祥。放焰口之称谓因其通俗易记,包容了施食、盂兰盆会的内涵,故民间邀请道士做施食道场时,多称其为放焰口。宋朝《施食正名》明确指出:“施食一经,凡两译,共三名:一曰救面燃,二曰救拔焰口,三曰施饿鬼食。”自宋朝以后,道教虽沿用施食提法,但在宫观和民间做施食道场时,多称其为放焰口。这是佛教与道教相互交流、相互融合的必然结果。

最新文章
超度亡灵

热门阅读
超度亡灵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