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教正一派之“三山符箓”流派,以及真武玄武宗派概览。
以下向您推介道教正一派之“三山符箓”体系,以供参考。在道教传说中,“三山”指的是瀛洲、方丈、蓬莱三座仙岛。而本文所论及的“三山”,则特指正一天师道龙虎山、上清派茅山以及灵宝派阁皂山。
道教符箓文化源于远古时期对自然神力的敬仰,汲取虫书、篆书之精髓,以云气、鸟兽等自然元素为灵感,以独特符号和图文形式,镌刻于特定物品之上,逐步构建起庞大而繁复的符图与文字体系。此体系不仅承载着天神的旨意,亦寄托了人们的祈愿与崇拜。传说中,度朔山桃树能驱邪避灾,东海之滨的度朔山有神荼、郁垒二神,能驱病除妖。古人遂以桃木制符,左右分别绘神荼、郁垒像,是为“桃符”,亦为书符作箓之始。
符箓简介
符箓之术,源起于古代巫术,东汉时期已有记载。《后汉书·方术传》中提及:“河南有麹圣卿,精于丹书符咒,能劾鬼神,令其服从。”另有记载:费长房向卖药翁(即壶公)学道,壶公赠其符箓,曰:“以此主地上鬼神。”……凭借此符,费长房能医众病,驱百鬼,役使社公。然后失此符,终为众鬼所害。何为“符箓”乎?
简言之,“符箓”乃道士行法时,于纸(或他物)上绘制的神秘符号与文字。其中,“符”多指符号,“箓”则侧重文辞。在林正英主演的僵尸片中,道士手持黄纸,若纸上非字而是难以辨识的符号,便是影视中“符”的典型象征。而那些似懂非懂的文字,如“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”,便是“箓”的典型代表。
“符箓”一词,通常被认为是由张道陵始创。道教各派均修炼符箓咒语、斋醮法事,以祈求为他人消灾祈福、驱邪避妖。由此,道教形成了所谓的“符箓诸派”,其中以正一(天师)、上清、灵宝、神霄、清微、天心等派尤为知名。公认诸派中杰出者,非龙虎山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莫属。他一挥灵符,便能请得关羽斩蛟,此事在道教与民间均产生深远影响。
三山符箓简介
三山符箓,究竟为何物?追溯至汉末晋初,第四代天师张盛遵父命,携带印信、宝剑与符箓,重返龙虎山设坛传道,自此“开科范”成为常态。
在魏晋南北朝之际,天师道逐渐演变为多个流派,至北宋哲宗年间,正一、灵宝、上清三大宗派各自构筑了独特的宗坛:龙虎山设立正一玄坛,茅山建立上清法坛,阁皂山则立灵宝法坛,三者并称“三山符箓”。
唐代设立授箓院,史载于《龙虎山志》。唐玄宗曾召见第十五代天师张高,下令于京师(长安)设坛传授法箓。唐宋两代,授箓之风盛行,众多王室公主及士大夫竞相接受法箓。正一派以授箓为传承要义,此风延续至清末,历久弥新。
宋元之交,南昌西山净明宗坛崭露头角,实则包含四大法坛。各宗坛传承各异,字派相承有序。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,敕命二十四代天师张正随于京都(汴梁)设立授箓院。南宋理宗亦敕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掌管三山符箓。元朝继起,天下符箓归龙虎山天师统辖,创设“万法宗坛”,编纂《天坛玉格》,开创三山滴血法派,自此,道教神权授受由龙虎山正一真人总揽。
三山合流,箓统归宗,衍生成嫡系传承,代代相传至今。简言之,三派结义为兄弟,共定字辈传承,即三山嫡系字派,共四十字:“守道明仁德,全真复太和;志诚宣玉典,忠正演金科;冲汉通玄蕴,高宏鼎大罗;三山愈兴振,福海涌洪波。”故而,诸多正一派道长法号以“大”、“罗”、“三”开首,亦由此而来。
所谓“三山符箓”,实则是指三个道教流派所绘制的符箓。自唐朝末年至宋朝初年,天师道与上清、灵宝二派以龙虎、茅山、阁皂三山为活动核心,故龙虎山之正一箓、茅山上清箓、阁皂山灵宝箓,统称为“符箓三宗”或“三山符箓”。
道教符咒文昌学业符

最新文章
符咒大全

热门阅读
符咒大全
